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院务公开
 党务公开 
 院务公开 
 规章制度 
 工作计划 
 工会 
 网站制度 
美术学院2019-2020春学期延期返校在线教学工作简报2
2020-04-24 01:10   审核人:

美术学院2019-2020春学期延期返校在线教学

工作简报

 

(第2期)

 

美术学院教务科                          2020年4月24日

 

我院本周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对2019-2020春学期延期返校期间毕业生第一批返校工作进行安排,现将我院本周在线教学相关数据及在线教学运行情况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线教学相关数据

美术学院在线开课门数24门,在线开课门次数48班次。学院在线开课教师数16人,在线开课教师人次数26人次,教学巡查课程12门次。

二、在线教学组织情况

4月23日下午三点在学院二楼会议室开教学工作会,学院领导、全体系主任参加会议,讨论了:各系讲讲本学期教学开展情况、面临困难和下一步计划,优秀网课的推荐;相关毕业创作和毕业展览安排;培养方案修改意见。

 

 

三、在线教学先进经验

(一)课程介绍

陈向向老师的《中国艺术设计史》为美术学院设计类专业大二学生的专业理论必修课,为百人以上的大课。课程以中国古代造物设计内涵及审美为主要内容,涉及古代衣、食、住、行等诸多领域,知识面广,内容庞杂。

课程目标:介绍中国传统工艺技巧与造物精品,沟通古今;增进对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思路及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中国古典审美品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

(二)教学思路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老师无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直接把控,当你面对屏幕时,你永远无法得知屏幕的另一头的真实情况。加之史论类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冗杂,不易为学生所吸收。因此,如何把学生吸引到屏幕前,并愿意集中注意力听讲成为该课程网络教学的难点所在。这促使陈向向老师转变教学思路,将史论课从原来的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应用型课程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这种转变,一方面较贴合陈向向老师院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积淀少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在体用中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加贯彻陈向向老师院以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的目标定位,进一步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想。

(三)教学平台选择及特点

由于本课程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背景,而网络平台上现有的设计史类慕课资源大多以专业史为主,如中国建筑史、中国服装史等,无法满足课程所需。故本课程采取直播教学+在线指导的方式进行。

在直播平台选择上,本课程以腾讯课堂为主,钉钉视频会议为辅。腾讯课堂专为教学设计,功能简洁、网络稳定、画面音质效果佳,上课体验流畅。基本功能除了可以分享实时视频、共享PPT课件、聊天栏互动外,最贴心的是提供了画笔、文本输入等小工具,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随时对课件内容进行图解分析、画重点、输入关键词等即兴演示,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对课件内容的阐释;另一方面适当利用这些小工具,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腾讯课堂还 提供视频回看功能,对于处于网络信号不稳区地区的学生而言,很有必要。

 

腾讯课堂的缺点是不能共享学生的窗口,学生互动的方式仅限于文字或语音。换言之,其便利于老师提问,却不便利同学讨论。钉钉视频会议则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老师可以将课堂窗口转移到指定学生的屏幕上,实现“全员看TA”,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与互动。钉钉视频会议的缺点是只能语音互动、背景音嘈杂,画质一般,课堂氛围易受干扰,无法回看。

(四)教学实践与心得体会

1、调整教学内容,以练习促学习

为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获得感,首先,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专业普适性较强的内容,如《传统纹样》、《中国传统色彩》等教学单元;在各专业设计史版块上,则将叙述重心调整为“设计文化”,将落脚点放到现实事物中,以拉近同学们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如《故宫与中国传统庙堂建筑文化》一课,不仅环艺专业的同学受用,其它专业的同学也颇爱听。有的学生体会道:“在这个课程的学习中了解到了很多不同专业的知识,也发现艺术其实是相通的。”

与此同时,出发于“致用”思路,实操作业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了。课后作业的定位不仅是加强知识记忆,更是对文化、审美价值的体用。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形而上”的理念与方法,通过实操练习完成从“道”向“器”的体用落实。例如,学习完《中国传统色彩》,学生须按照中国传统配色进行海报设计,反馈回来的作业及其存在的问题,成为下一堂课内容设计的依据。正因为课堂内容较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称“干货满满”。从而获得了学生与理论课堂的良性互动。

2、丰富作业形式,促进教学向生活回归

学生们对史论课程产生距离感的一大原因是觉得离生活太远。这方面的局限则通过作业形式加以弥补。在作业方向上,本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又为当下时新的“国风”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设计属于自己的国风作品。在作业形式上,选择那些生活、工作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如数字化设计图稿、海报设计、微视频创作、杂志创作、微信设计……等,将时代性的视觉手段与国风设计相结合,一方面使史论接了“地气”;另一方面也在跨专业的练习中,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利用互联网工具,丰富课堂体验

在线问卷测试。本课程到目前为止进行过两次在线测试,一次为课前预习测试,一次为课后随堂测试。测试题紧贴课件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测试题做完分数统计即完成,十分方便,老师还可在后台查看各题的正误情况,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授课上更加有的放矢。目前来看,测试题作为预习手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字化虚拟体验。例如,在《故宫与中国传统庙堂建筑文化》一课中,借助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全景故宫数字产品,课上带领同学们游览故宫,进入养心殿,实地探访了乾隆皇帝最私密的书房空间——三希堂,VR模式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令同学们颇感惊艳。

网络音频资源。或用于课前播放,进行知识预热;或课中穿插,调节气氛;或作为作业指导的一部分用于课后。

数据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并引导学生自觉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例如故宫数字文物库、百度学术、中国色等数据库,有利于提高其自学能力。

4、扁平化教学,增进师生交流互动

就个人而言,线上教学给陈向向老师带来的最意外的收获,是拉进了陈向向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其打破了线下教学的层级式管理,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平等。线上课堂开放的聊天窗口,使老师授课与学生发问处于平行空间,不互相干扰,有利于学生可以更加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节奏适时回应。同时,这种师生对话是直接的、即时的、平等的,学生们在线上更加活跃,课堂氛围更加轻松。

课程微信群的建立,是另一个实现师生互动、增进教学效果的利器。学生借助微信方式,向老师提问、求指导的沟通次数增加了。老师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把控作业完成方向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每一次作业完成的总体质量,令人惊喜。课程微信群,也成为重要的展览空间。每一次的优秀作业范例,都发布到群里,同学们夸赞、学习、羡慕的声音此起彼落,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互相激励的学习气氛。有时还会让同学录制教学视频,分享经验,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5、小结

由于此次疫情,很多老师第一次全面体验了线上教学,关注点也从最初的确保教学按时完成,转向对确保网络教学质量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线上教学因为天然具备了互联网属性,具有管理扁平化、形式多样化、沟通平行化的教学优势,其即时反馈的高效率、平等自由的分享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在线沟通,学生对本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总体反映较好,表明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接受度较高、对实践指导意义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认可度高。同学们说:“上网课比在课上听的更清楚”;“最满意的是可以回放”;“学到了很多以前学不到的东西,希望老师能多讲点这种对专业有用的知识,感觉受益匪浅。”“干货很多,课程生动有趣,对专业提升作用很大,建议是继续保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沟通互动模式不同。线上教学的互动本质是个体对个体的,更依赖于自学,孤独感强;而线下教学的互动则可实现团队模式,如小组作业、课堂讨论等模式,集体的氛围感更强。这种差别也是造成学生对线上教学交流效率意见分化的重要原因。

线上教学依赖于硬件环境,对于身处网络信号不稳定地区的学生而言,体验难言舒适。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院老师将继续探索线上教学的无限可能性,以更好地服务教学,提高课程质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9 School of Fine Arts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