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作为中国传统修复技艺的瑰宝,不仅修复器物,更修复人们心中的情感与记忆。这项技艺起源于宋元时期,历经千百年传承,不仅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生活哲学,更蕴含了“破而后立”的东方美学智慧。
为拓展同学们对中国传统锔瓷技艺的了解和学习,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于2024年12月1日19:00以线下分享的方式举办了“预见民美”系列第三十四期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技艺传承人黎清胜为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分享主题为《传统锔瓷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的讲座,讲座内容以锔瓷技艺的发展、历史为主脉络,为大家展现了中国传统锔瓷文化的价值意义。
▼▽▼▽▼▽▼▽▼
黎清胜老师讲座现场
讲座中,黎清胜老师讲述了锔瓷的发展与起源。锔瓷技艺起源于古代对破损陶瓷的修复,最初用于修缮日常使用的陶瓷器皿。黎清胜老师用视频的方式为同学们解释了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由来,因为在修缮过程中需要精致而巧妙的金刚钻配合使用修缮,不是一件简单的活。黎清胜老师说“瓷器为什么要修,修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方式,修是念想,世界破破烂烂,总要有人去缝缝补补”。
在锔瓷技艺的发展史中,宋朝时期的节俭风气和重视传统美德的文化背景尤其突出,使得锔瓷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不仅体现了“物尽其用”的朴素哲学,也承载了人们对器物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到了清朝时期,锔瓷技艺得到革新,出现了更多精美的锔瓷作品。到了民国时期,锔瓷技艺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一些匠人开始尝试新的装饰手法和风格……
黎清胜老师为同学们展示、讲述锔瓷作品
此外,黎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为什么在烧制汝窑时,古人要等到天上有青色出现”?是因为釉料在高温中与窑火、气氛互动,随着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逐渐呈现天青色,仿佛捕捉到雨后初晴的那一抹天空的色彩,这既是对技艺的掌控,也是对自然灵性的追随。黎老师还说到,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青色,只要坚持不懈,最后都会有出彩的作品,锔瓷技艺亦是,在修缮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加持。
讲座最后,黎清胜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锔瓷技艺的传承,他说要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黎老师说他不仅在学校之间讲述传承锔瓷技艺还有师徒制传承、工作坊研讨传承,他非常希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每一个传承人手里栩栩如生。
通过讲座,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锔瓷文化及技艺,老师带来的个人收藏及亲手制作的实物案例让同学们大饱眼福,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锔瓷技艺的价值与意义。
▼▽▼▽▼▽▼▽▼
黎清胜老师部分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