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学院领导 
 部门概况 
 研究机构 
 学院风采 
 联系我们 
 校园风采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由创建于1955年的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经学科重组而成立。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于1956年与贵大艺术系合并。1958年因历史原因停办。1985年恢复招生(专科),设有音乐、美术、工艺及师范专业。1999年美术学、音乐学申办为本科专业。2000年开始省外招生。2001年与音乐专业分离,独立为美术系,同时增设艺术设计本科专业。2004年成立美术学院。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学院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产生了如王建山、赵华、孔阳、陈晓光、韩亚明、王健勇、王仕明、谷旭、曾瑾、范昭平、陈梅等一大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美术家和设计家,在业界有“贵州民大美术现象”和“贵州民大美术家群体创作现象”的美誉。毕业生在省内外各文化艺术团体成绩显著,不少毕业生成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艺术团体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涌现了熊红刚、王兰、朱世伟、许江跃、王宁、彭艺、韦永仁、杨林等优秀杰出校友。是贵州省文化艺术界重要的教学科研单位,在省内外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为贵州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美协原党组书记吴长江称赞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为“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和“贵州民族美术创作的重要基地”。

贵州民族大学高度重视美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发展和软硬件建设。学院拥有约25000平方米教学场地,建设完成教授工作室20间,实验实训室25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1间,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10间。工作室群可以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产生良性影响,是展示学校办学条件与成果,研究、指导学生的平台。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和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院建构起四个研究机构,即陶瓷艺术研究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文化与旅游部、教育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工作站。学院有五个研究基地,即贵州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学校,文化与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创研基地、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创新研发基地。2021年,代表学校申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创建项目”获批。学校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近年为学院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二级教授曾瑾,柔性引进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盛葳博士,推出省管专家、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人才,使学院师资队伍以及学术话语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学院自1985年恢复招生以来不断发展进步。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共入选作品4件,其中获奖2项;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入选作品5件;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入选作品5件,其中获奖2项;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入选作品5件;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入选作品11件,其中获奖1项。进入21世纪后,学院的发展更加全面、快速。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硕士授权点开始招生,含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与研究方向和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方向。2015年艺术硕士(美术领域)专业学位一级授权点开始招生。2016年,教师作品入选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工程件。2019年,美术学、产品设计获批省级一流建设专业。2021年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专业学位开始招生。2021年,3件油画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1件陶瓷作品被中国南湖革命纪念馆永久收藏。2022年产品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在第五轮学科评比中,美术专硕获C+等次。从2018年至2023年,共获得国家艺术基金13项。学院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项目均获多项立项。2021-2023年,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出版专著、教材、作品集多部。推出省级“金师”1人,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获升级优质课三等奖2项。2022年,教师获贵州省文艺奖5项。2022年,在56项学科竞赛中,本科生获奖54项,研究生获奖39项;在文艺体育竞赛中本科生获奖89项,研究生获奖114项。其中互联网+省级金奖1项(参加国赛),银奖2项;挑战杯获省级金奖1项(国赛铜奖);优秀奖1项。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9人,其中教授9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人,副教授35人,硕士生导师30人,外聘硕导2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有博士13人,在读博士3人,有省管专家1人。教师中有10人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师中有(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理事1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5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人、常务理事3人,理事7人,艺术委员会主任2人,副主任5人。贵州省中国画学会副主任1人,常务理事2人,贵州陶瓷协会会长1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5人。

学院设9个系,即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书法系、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民族民间美术系、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动画系。有本科在校学生1100余人。学院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美术领域有在校研究生97人,艺术设计领域有在校研究生40人。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工作,设有实验实训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在黔东南郎德上寨、安顺天龙屯堡、安顺云山屯、花溪天鹅村、望谟县、册亨县、岑巩县等地建立艺术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和生源基地,与贵州象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黔粹行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装饰设计行业协会等多家企业、行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学生。

美术学院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方针,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战略,结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跟建设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目标创造性开展工作,结合专业特色抓党建,以党建促进学院全面发展。有效地把党的建设和高校职能融合为整体性、高质量发展态势。

学院以“崇德尚艺,民艺为民”为人才培养理念,并贯穿于民族美术特色化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崇尚道德、热爱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能够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美术、设计人才。立足“贵”“民”二字,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高原风物、山地文明、红色文化为研究、创作主攻方向。贯彻落实学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的深度融合”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创作实践紧紧围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表现、美术教育、数字化传承发展的时代需求。以教师组+工作室、校内+校外模式和“师带徒”的方式开展教学。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艺术课程思政;注重以艺修德,构建实践育人模式;注重行业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和伦理道德。

学院以“一院一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为切入点,确立“民美力量”为总服务品牌。完成《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织造篇、陶瓷篇、漆艺篇)》编撰工作。举办“‘视觉与视野’全美华人美术教授作品展展览暨研讨会”教师蜡染作品参加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主办的“丝绸之路与丝绸之城国际研讨会及展览”,向外界显示了中国文化自信。为扩大学术影响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国际交流与协作,教师在贵州民族大学与西米沙鄢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浸入式韩语课程项目中讲授陶瓷、书法课程,师生在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青少年艺术交流系列活动中讲授陶艺、剪纸、蜡染课程。组织学生连续7年在民族村小开展义务支教活动。依托国培基地开展9期非遗培训,300余名学员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创新拓展应用以及创业方面的生力军。发挥贵州大数据资源优势,实施《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艺术大数据可视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等国家项目,让数字化手段介入文化传承。针对贵州特教校残疾50名学生举办刺绣培训,推动残疾人脱贫和就业创业。带领学生面向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体验、传习、讲座等活动,推广优秀传统工艺文化。为探索书法艺术形式,传承民族传统文化,4位水族师生在水族文字书写艺术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导师出版专著《水书绘画书写艺术》《水书赋》等专著,并举办“水书长卷”大型展览。以专升本苗绣人才培养特色班为依托,培养贵州苗绣产业发展的后续人才。以非遗培训为依托,培养贵州银饰产业发展的优秀技能人才。以艺术实践基地为依托,在黔陶乡开展乡村美育活动,在秀地村、冽洞村开展书画义务支教活动,实施基础美术教育行动。通过艺术实践基地,开展乡村村寨规划、旧房改造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乡村美术馆布置等活动。与黔粹行等多家企业合作,提供创意支持,共同研发文创产品。以政府优质工程项目为切入,实施绥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系列设计、三穗县八弓草市移民搬迁社区景观设计、杨至成将军广场设计等项目。以设计实践为着力点,开展为镇远县开展非遗文创大赛提供指导,为思南县参加二十大的代表设计服装等系列活动。以乡村论坛、理论研究为抓手,多名教师针对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完成《毕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30余万字,《关于推动我省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获省长批示,为地方民族文化延续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服务工作,培养师生的奉献意识,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和美誉度,拓宽了横向经费来源,提升师生实践应用能力,反哺了教学,同时增强了匠人和农民的创收能力,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版权所有©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0 The arts college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